以反毒名義行封網之實

最近,iThome 報導了一則看似「例行公事」、但其實極度危險的新聞:政府(由 NCC 與數位部主導)以「打擊境外博弈與毒品網站」為由,要求電信業者封鎖數個網站,並聲稱這是為了「保護國人免於接觸有害資訊」。但仔細看完新聞內容,我們只想說: 這不是反毒,這是網路言論封鎖的試水溫。也許你會說我們想太多,但其實一直以來只要是政府所說的「毒品」相關事情都可以不用管人權,甚至大多數人民也默許。

以反毒名義行封網之實

用反毒包裝,實則資訊控制

根據iThome文章中數位部與 NCC 的說法,他們這次封鎖的網站,包含境外的毒品廣告站、博弈平台與論壇。乍聽之下像是在「打擊犯罪」,但:

封鎖名單不公開、封鎖依據不明確、封鎖過程沒有法院命令或第三方審查

換句話說,這完全是行政機關「說你違法就違法」,然後叫電信業者配合封鎖,國人無從檢驗決策是否合理合法。

這種做法,與中國長城有什麼不同?

也許你看過這張圖,而且會寫什麼被刑事警察局封鎖

沒有法律程序,也沒有技術素養

更令人傻眼的是,封鎖網站的方法竟然是:

DNS 汙染(讓網站無法解析)、 IP 黑洞(讓流量消失)、 要求電信業者「手動封掉」。

這些方法技術門檻低、繞過容易(VPN 一開就破),卻對資訊自由造成實質傷害;比起真的阻止犯罪,更像是在演一場「我們有在做事」的戲。

同時也凸顯了:政府缺乏基本的數位治理素養與法治概念。


打擊毒品不該成為侵犯人權的藉口

我們支持反毒,但我們不支持用「毒品」這種高情緒張力的議題,來合理化一切「你不用知道為什麼」的封網行為。

因為今天是毒品網站,明天也可以是:

提供用藥資訊的平台、推動毒品除罪化的倡議組織、或甚至是像我們這樣的網站。

只要「不合官方期待」,都可能變成下一個黑名單。


結語:這不是反毒,這是數位戒嚴的前兆

如果我們對這類封網行為選擇沉默,就是默許政府建立一套沒有監督、沒有程序、沒有底線的資訊控管機制。

台灣不應該走向中國那條路。
我們不要一個披著「反毒外皮」的台版防火長城。


📣 麻麻呼呼再次強調:

✅ 我們支持以證據為基礎的毒品防制,
✅ 我們支持以人權為核心的減害政策,
🚫 但我們拒絕任何以反毒為名的言論箝制與技術專制。


如需行動,我們建議你:

  • 分享本文,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事件的本質。
  • 向你信任的立委或倡議者反映「數位封鎖需要監督與透明」。
  • 關注數位政策,不讓這些黑箱制度悄悄生根。